CPU / 中央處理器
-
AMD將高效能資料中心運算推向全新領域,針對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推出全球首款7奈米製程高效能GPU;展示全球首款基於「Zen 2」處理器核心並採用突破性Chiplet設計的高效能7奈米製程x86 CPU
AMD(NASDAQ: AMD)在舊金山登場的Next Horizon大會上揭示即將推出的7奈米製程運算與繪圖產品陣容,旨在擴充現代資料中心效能,全面展現其對資料中心運算創新的承諾與決心。AMD在會中分享即將問市的「Zen 2」處理器核心基礎架構的全新細節,介紹採用chiplet的革命性x86 CPU設計,並宣佈推出7奈米製程AMD Radeon Instinct MI60繪圖加速器,以及首度公開展示代號為「Rome」的新一代7奈米製程EPYC伺服器處理器。此外,全球最全面與廣受採用的雲端平台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AWS)在活動上宣佈在其廣受歡迎的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EC2)上推出3款基於AMD EPYC處理器的實例(Instance)。 AMD總裁暨執行長蘇姿丰博士表示,AMD在資料中心硬體與軟體藍圖投入多年,致力推動雲端、企業與高效能運算客戶採用AMD CPU與GPU。在接下來的季度,我們將推出業界最廣泛、最強大的資料中心CPU與GPU陣容,採用領先業界的7奈米製程技術,我們將加速推動AMD在資料中心的發展動能。 AMD首度揭示即將推出的「Zen 2」高效能x86處理器核心,透過革命性的模組化設計方法開發。這種模組化系統設計採用強化版本的AMD Infinity Fabric互連技術,連結單一處理器封裝內的各個獨立矽晶片(「chiplet」)。這種多晶片處理器的「Zen 2」CPU核心採用7奈米製程技術打造,除了受益於先進製程技術,還能運用成熟的14奈米製程技術打造晶片的輸入/輸出部分,從而大幅提升效能,在相同功耗下嵌入更多CPU核心,達到比傳統單片式晶片設計更具成本效率的製造模式。 這項突破性的設計方法與台積電尖端的7奈米製程技術結合,「Zen 2」在效能、功耗以及密度方面帶來顯著的改進,協助降低資料中心的營運成本、碳足跡以及散熱需求。「Zen」核心屢獲殊榮,其他跨世代的提升包括: 更優良的執行管線,更有效率地將資料傳送到各個運算引擎。 前端方面的進步:改良分支預測器,更好的指令預取,重新優化的指令快取以及容量更大的運算快取。 浮點運算的改進:浮點運算寬度加倍至256位元,載入/儲存頻寬加倍,提高分派(dispatch)/回收(retire)頻寬,所有模式都能夠保持高吞吐量。 領先的安全防護:硬體強化的Spectre漏洞修復,採用軟體遷移並將其強化到設計中,並提高記憶體加密的靈活性。 AMD現正研發多款7奈米製程產品,其中包括在此次活動介紹與展示的新一代AMD EPYC CPU以及AMD Radeon Instinct GPU。此外,AMD還透露後續採用7nm+製程的「Zen 3」以及「Zen 4」x86核心架構也都按計畫進行。 AMD現行的EPYC處理器維持強勁動能,AWS運算服務副總裁Matt Garman在此次活動中宣佈在Amazon EC2推出首款基於AMD EPYC處理器的Instance。AWS Instance系列中廣受歡迎的方案搭載新款AMD EPYC處理器,擁有領先業界的核心密度與記憶體頻寬,為通用型與記憶體優化工作負載提供優異的每元效能。針對網路與應用程式伺服器、企業應用程式的後端伺服器、開發與測試環境,AMD EPYC處理器優異的核心密度透過無縫移植的應用程式,為M5a與T3a客戶提供運算、記憶體與網路資源。對於R5a客戶,AMD EPYC處理器在記憶體頻寬方面的優勢,極適合用來執行內存運算、資料探勘以及動態資料處理等作業。 AMD另外還揭露了代號為「Rome」的新一代EPYC處理器細節以及預覽其運行效能: • 處理器的強化包括多達64個「Zen 2」核心,增加每週期處理的指令,以及領先的運算、I/O和記憶體頻寬。 • 平台方面的強化包括業界首款支援PCIe 4.0的x86伺服器處理器,每通道配置加倍的頻寬,大幅提升資料中心加速器的效能。 • 與現行的AMD EPYC處理器相比,每插槽的運算效能加倍,每個插槽的浮點運算效能則為目前的4倍。 • 與目前AMD EPYC伺服器平台維持插槽相容。 AMD在會中進行兩場展示,展現新一代EPYC處理器的效能以及平台優勢: • 新一代單插槽AMD EPYC處理器的試產晶片,效能超越搭載兩顆英特爾Xeon處理器的頂規市售伺服器,比較依據是採用密集運算的業界標準「C-Ray」量測程式註6。 • 展示業界首款x86 PCIe 4.0平台,利用一顆Radeon Instinct MI60處理器加快影像辨識。 代號為「Rome」的新一代處理器現已向客戶送樣,預計將成為全球首款高效能x86 7奈米製程CPU。 AMD推出全球首顆7奈米製程GPU以及業界唯一硬體虛擬化的GPU,AMD Radeon Instinct MI60以及MI50,預計在本季向客戶出貨。這些全新繪圖卡採用高效能、高靈活性的「Vega」基礎架構,專為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AI)量身設計,為資料中心部署提供更佳的浮點運算效能註7、效率註8與嶄新功能註9。會中展示了旗艦款AMD Radeon Instinct MI60運行即時訓練、推導以及影像分類等處理作業。 除了發表全新硬體產品,AMD還宣佈推出ROCm 2.0,針對加速運算打造的新版開放軟體平台包含全新數學函式庫、支援更多軟體框架以及優化的深度學習處理作業。ROCm 2.0拓展至各個Linux核心發行版,讓ROCm版圖涵蓋數百萬Linux開發者與使用者。專為擴充設計的ROCm讓客戶能在開放環境中部署高效能且節能的異質化運算系統。
-
CPU核戰開打、AMD最強Zen 2架構7nm EPYC Rome內建64C/128T核心,入主伺服器龍頭寶座王位
AMD於11/7正式揭露其Zen 2代架構的處理器產品,採用最新7nm製程技術,成為繼Apple (A12 Bionic處理器)之後,第二家正式對外發表7nm處理器的廠商(I社:好啦!我知道啦!我的還在生啦!等我一下!)。這次AMD在PC處理器市場不僅在核心數取得領先,連製程也取得領先的地位!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次AMD針對伺服器市場所揭露之新一代EPYC (代號Rome)處理器,以及發表全新Radeon Instinct MI60與MI50繪圖卡(採用Vega 7nm繪圖晶片),有什麼特點與優勢! AMD於2017年第二季推出Zen架構之Ryzen家族處理器之後,隨後於第三季再次推出Ryzen Threadripper家族處理器,以更多核心與執行緒,正式與競爭對手的高階桌上型處理器對抗。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挾其超多核心的設計,搭配不鎖頻以及支援更高的DDR4記憶體時脈,讓多工處理效能能夠再往上提升,也致使Intel趕緊發表Core i9家族以及第九代Core處理器家族,來回敬AMD在效能的突飛猛進! ▼表 AMD規劃之CPU發展藍圖 (2017~2020) 從表格內容可知,在2017年,AMD推出的Zen第一代的Ryzen 1000與Ryzen Threadripper 1000系列之後,今年(2018年)則再接再厲,推出Ryzen 2000與Ryzen Threadripper 2000系列。如今2018年底而已,AMD就率先推出Zen第二代的Server/Datacenter CPU,以更多核心,以及更先進的製程,讓CPU的執行效能往上提升。 這次AMD揭露的Zen 2架構處理器,就是主打伺服器/數據中心市場的Epic Rome處理器,這款處理器直接跳掉10nm,直接採用7nm製程來設計,亦即他們跟GlobalFoundries(格羅方德)說再見,改擁抱TSMC(台積電)來生產Zen 2代的處理器,且目前已經開始有樣本供貨中。以下就來看看這款EPYC Rome處理器的特點吧! AMD的Zen 2處理器架構,跟Zen 1代有很大的改變,包含像是重新設計過的執行管線,搭配主要浮點位元數增加到256位元,以及儲存單位增加一倍,而這次Zen 2代直接使用7nm製程,便可讓Zen 2的核心密度加倍,讓CPU內部的每個核心CCX增加到兩倍。這也就是為什麼第一代EPYC (Naples)只擁有32核心、64執行緒,而第二代的EPYC (Rome)可以提升到64核心、128執行緒。以下就是EPYC (Rome)的特點: ● 改進的執行管線 ● 雙倍浮點運算(256位元)和載入/儲存(雙倍頻寬) ● 核心密度倍增 ● 每次作業的功耗減半 ● 改進的分歧預測機制 ● 更好的指令預取機制 ● 指令集快取重新優化 ● 指令快取容量更大 ● 增加了指令分派/指令休止的頻寬量 ● 維持各種系統設定模式下都能擁有最高的資料吞吐量 相較於14nm來說,7nm帶來的好處,包括:密度變2倍,功率僅0.5倍,在同樣的平台與功率下,效能提升1.25倍。因此這次EPYC Rome處理器能夠擁有高達64核心、128執行緒,提供更強悍的運算效能。此外,在記憶體支援上,這次一次直接給你支援到8通道,PCIe規格也升級到4.0規格,讓Radeon Instinct MI60/MI50的PCIe 4.0 x16能夠發揮頻寬倍增效果。 此外,在AMD的也有介紹到,AMD首次詳細介紹其即將推出的Zen 2高性能x86 CPU處理器,採用革命性的模組化設計,內部可透過AMD Infinity Fabric增強版本的互連機制,來連接每顆小獨立CPU晶片(叫做Chiplet)。也就是說,這次EPYC內部透過8顆Chiplet來組合而成一顆EPYC Rome處理器,在效能上、設計彈性上,以及售價上,都比Intel的Ice Lake Xeon還具備更多優勢! 目前已知Amazon (亞馬遜)已經宣布其。看來Intel再不加油,Server市場就快要拱手讓人囉! (01) (本篇) (02)
-
AMD EPYC、Ryzen CPU以及Radeon Instinct GPU,支援Mentor Graphics HPC程式開發環境
AMD(NASDAQ: AMD)今日宣布針對AMD EPYC、Ryzen系列CPU以及Radeon Instinct GPU推出Mentor Graphics Sourcery CodeBench Lite Edition開發環境。 Sourcery CodeBench Lite Edition是一款免費且功能完整的C/C++與Fortran語言開發環境,鎖定科學與高效能運算(HPC)領域的應用。這個開發環境專為複雜多核的異質化架構量身設計,讓各界能運用業界標準的OpenMP以及OpenACC 應用程式介面(API)規格,透過AMD Radeon Instinct繪圖卡著手開發應用程式。最近釋出的新環境包含一個專為Linux平台設計的GNU開源模式C/C++與Fortran語言開發工具鏈。 Mentor嵌入式平台解決方案部門先進研究經理Randy Allen博士表示,AMD的創新硬體技術結合Mentor領先各界的Sourcery CodeBench Lite環境,將協助企業開發高效能運算與嵌入式產品,並藉此擴展客群。這款整合式解決方案將讓AMD客戶針對多核運算的異質化應用,著手組建、除錯、以及分析嵌入式軟體,並發揮高生產力與最佳化的效能。 AMD軟體開發與運算暨機器學習部門全球副總裁Ajit Mathews表示,Mentor開發的Sourcery CodeBench Lite Edition應用程式能協助開發者與各界科學家,在使用AMD CPU與GPU時優化其效能。此應用程式採用業界通用的HPC程式語言,同時結合了AMD Radeon Instinct™在GPU上需要的能力,讓開發者們能充分發揮AMD CPU與GPU的強大效能,流暢運行於各種新一代HPC應用程式。 在2014年,AMD就與Mentor(前身為Mentor Graphics,現已納入Siemens事業體系)為開發者建立嵌入式軟體產業體系;提供了各種強大的開源工具用以協助組建、除錯、分析、以及優化嵌入式軟體。藉由最新釋出Sourcery CodeBench(AMD GCN)Lite Edition程式,AMD成功在HPC市場擴展Radeon Instinct系列GPU加速器的版圖。
-
超越CP值的限制,AMD Athlon 200GE最佳入門首選絕對認證
這陣子的AMD可以說在處理器的領域上面做了許多出色的演出,不只Ryzen 2的表現令人驚艷之外,高階的Threadripper 2更是讓多核心/多執行續的優勢提高到令人激賞的程度,這些中高階等級的新一代處理器替玩家打開了高效能的大門、卻又無需負擔過於龐大的預算壓力,算是AMD一貫以來專注的目標,同樣的,新技術也落實到入門款的版本上,取代原先的A系列定位區間,新出爐的Athlon 200GE搭載了Radeon Vega顯示核心,提供玩家最經濟超值的入門首選,效能表現更是優於市場同級產品,實際狀況就讓我們直接開箱、一探究竟吧! 相較於Ryzen的彩盒包裝,Athlon 200GE的整體外盒尺寸就更加的體積小巧了些,但內容物並沒有因此縮水,採用白色調性設計搭配上正面下方的銀色區塊,既凸顯了Athlon系列的概念,也正式的宣告內建的顯示核心為Radeon Vega,正中央在Athlon字樣的中間還加上了象徵Ryzen的圖案,也宣示了這一代版本採用的是Ryzen核心架構,AMD全系列進入Ryzen時代,全面導入Zen架構的版圖完整了。 打開包裝可以看到裏頭的組成部件,包括了散熱風扇、Athlon 200GE處理器本體(有用透明固定外盒包裝)、信仰Logo貼紙以及使用說明等,散熱風扇因應Athlon 200GE的低功耗,採全鋁材質版本,底部已上好散熱膏,玩家在使用時,只要將處理器在主機板上安裝好,即可直接安裝上散熱風扇使用;同樣採用的是目前AM4架構,看看200GE上頭的打印,AMD Athlon 200GE,底部針腳也是符合AM4 Socket 1331設計。 看過了開箱之後,應該比較好奇的是,新一代的Athlon 200GE真的與眾不同了嗎?事實上如果比對一下Athlon 200GE的核心架構,應該就不難發現其實跟Ryzen 3 2200G沒啥不同,要說有差異的部分就是在內建的顯示核心方面,200GE採用的是Vega 3、而2200G則是Vega 8,200GE的處理器核心仍是14nm的Raven Ridge,腳位仍是AM4(Socket 1331),連核心步進碼都跟2200G是一模模、一樣樣。 與Ryzen 3 2200G的實際差異除了顯示核心方面是入門版的Vega 3之外,Athlon 200GE的核心數為2C/4T,透過多執行續模式,讓整體效能可以向Ryzen 3 2200G靠攏一些,這部分可以在後面的效能實測上看到Athlon 200GE的表現以入門價位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很超值。實際來檢視一下Athlon 200GE的規格,官方公布的Spec.如下圖所示,2C/4T核心、主頻為3.2GHz、L1/L2/L3快取分別為192KB/1024KB/4MB、14nm製程、功耗僅35W,記憶體頻率支援為DDR4-2667MHz,顯示核心為Radeon Vega 3、頻率為1GHz、HDMI/Display Port支援皆為Yes。 就Athlon 200GE的定位來看,以取代現有A系列版本的設定,當然主打的對手是Pentium G/Celeron等版本,透過價格與內建顯示核心的優勢,提供消費者更具性價比的產品。而需要更高階效能表現的玩家,AMD也提供了Ryzen 3/5/7系列的產品供玩家選擇,透過實際需求來挑選適合消費者的產品。 測試之前稍微先做點說明,以前面的介紹可以知道Athlon 200GE的定位,所以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的了解相同定位下的產品差異,這次也特別加入了Intel Pentium Gold G5400這顆處理器來一併比較,測試平台則是以目前的中階定位產品為基準,分別以B450(AMD)、B360(Intel)主機板來做搭配,記憶體則是採用了G-Skill Flare X F4-3200C14-8GFX DDR4-3200 8Gx2=16GB,Crucial MX300 2.5'' 1TB SATA3 SSD,Windows 10 Pro 64bit V1803。 另外,由於Athlon 200GE內建了Vega 3顯示核心,這部分的優勢比起G5400僅內建UHD610要好上許多的情況下,測試遊戲上面恐怕G5400很多都無法執行,因此額外再加上NVIDIA GT 1030一起測試比較,相信更能讓玩家清楚了解到兩款處理器的差異,好啦,往下看對於這兩款版本的各項比較吧! 先來瞧瞧在CPU-Z與GPU-Z下,兩款處理器的資訊比較,Athlon 200GE頻率為3.2GHz、Pentium G5400則是3.7GHz,同樣採14nm製程工藝,不過200GE在電壓與功耗上都相對低上許多,內建的多媒體指令集也多出不少;內建顯示核心的部分差異就比較明顯,由於200GE有加入Vega 3核心,所以在各項規格上都遠比G5400要好上許多,而且200GE有支援OpenCL,G5400則是得透過GT 1030來做補足。 單核心的對比下,Athlon 200GE的333.7比上Pentium G5400的338.2,兩者的差距相當小,不過同樣都是2C/4T的情況下,多核心的部分則是200GE的972比G5400的937要高上一截。 在Cinebench R15的測試上,可以看到兩者在多核與單核上的數據差異,以單核心的部分來說,200GE略低G5400一些僅差4分,但多核心的部分200GE則是反超G5400,另外在OpenGL的測試上則是以內建Vega 3的200GE勝出,FPS比率提高了有約25%左右。 透過AIDA64可以看到在記憶體與GPGPU的表現,200GE在記憶體的支援性上可達DDR4-2666MHz,可以看到在記憶體的測試數據上,Athlon 200GE的讀寫都有達到37000、38000MB/s以上的表現,這部分是比Pentium G5400的成績要好上一大截,而G5400並沒有支援OpenCL,這裡的GPU成績就無法顯示,所以測試成績只有x64 CPU的表現。 PassMark的測試中可以看到總分的加成是以Athlon 200GE勝出,其中的CPU評分部分,其實兩款版本的成績相當接近,但在3D圖形評分的部分則是以200GE的表現勝出一截,畢竟內建了Vega 3顯示核心是比G5400的UHD 610有更優的3D效能表現。 這裡可以看到2款版本在32M與1024M下的成績,相較起其他大哥級版本動輒才3、4秒甚至更低的情況下,不論是200GE或是G5400,在32M的部分就只能維持在14~15秒左右,更重Loading的1024M則是需要達到近500秒才能執行完畢,這部分的成績是越低越好,而兩款的表現則是差不多的情況。 PCMark 10的總合測試下,具備Vega 3核心的200GE獲得了較優的測試表現,總分有突破3000大關,以G5400來說,除非額外搭載NV GT 1030,否則光靠內顯的表現僅能維持在2000多分的水準,這對需要基本效能表現的玩家來說,選擇200GE就可以有一定水準的演出。 在x264的部分,可以看到兩款處理器的表現差不多,200GE稍微小勝了一點點,兩款的效能分別為12.3與12.2 FPS。 換到x265的測試上面就稍微有些落差了,看清楚下面的截圖喔,一個是200GE的內顯就能達成,一個則是G5400搭配GT1030才能跑出來的成績,這裡不是不想直接對比兩款處理器的原生效能,而是G5400不搭外接顯示卡的話就…跑不動啊!就算搭了GT1030,事實上也僅比200GE的Vega 3內顯效能多了0.78 FPS而已,以消費者角度來看,為了增加這0.78 FPS的代價可是要多花2,000元買一片GT 1030的結果喔。 這兩款處理器在3D效能的部分倒是可以從3DMark的實測上面看到一些答案,這裡分別列了兩款處理器的內顯效能與搭配GT 1030顯示卡的測試結果,從測試中可以看到不論是在Fire Strike或是Time SPY上面,光靠各自的內顯,其實表現的成績都很差強人意,但是,200GE的表現仍是可以發現優於G5400不少,而一旦搭配了GT 1030,兩者的效能表現就差不多了。 這裡還多提供了新的Night Raid的測試,這款測試是針對內建顯示功能而開發,採用DirectX 12引擎,可測試顯示核心的靜態反射、環境光遮擋、曲面、複雜粒子與後處理效果以及CPU的物理類比、遮擋剔除與程式化生成等,對低功耗裝置有一定程度的數據參考,這邊也一併用來做測試,從實測數據中可以看到兩款處理器的表現,200GE與G5400分別獲得了4845與3328分的成績,從這部分也可以看出兩款處理器在內顯功能上的落差,採用Vega 3核心架構的200GE在效能表現上的確大幅勝過G5400的UHD 610。 要透過內顯功能來測試VRMark是不是有點太強人所難?其實只是要知道兩款處理器的表現差異而已,這邊從實測數據可以發現到以最低需求的Orange Room項目,Pentium G5400如果不搭配GT 1030顯示卡的話,基本上是跑不動的,這裡可以看到雖然200GE的成績也不高,但至少還能執行;而兩者都搭配GT 1030的模式下,成績表現也是差不多。 在測試遊戲的部分要特別先說明一下,其實對Pentium G5400來說,很多遊戲根本無法執行,畢竟內建的UHD 610等級真的差太多,負載較高的遊戲就不在這次的測試項目裡了,但是總是要讓大家了解到這兩款處理器對於遊戲的支援性,單純就內顯的效能表現上,大概除了Civ 6《文明帝國VI》之外,其他的幾款遊戲也都跑不動,因此後續的幾款遊戲就只能對比200GE的內顯、200GE搭配GT 1030,以及Pentium G5400+GT 1030這三種組合而已。 單純就Civ 6上面的表現可以看到,200GE的內顯比起G5400的效能表現大概提升了100%,Civ 6的數據是越低越好,數據基準是ms毫秒,所以可以看到299與147的成績對比已經是超過一倍了,另外的一項也是;而一旦搭配上GT 1030之後,兩者的成績就差不多了,即便是第99位百分比的成績有差距(67:73),也就是6ms的落差,比較起前面的內顯差異一倍以上,這點差距就顯得小到沒感覺了。 刺客教條:起源這款遊戲的測試下,可以看到G5400內顯是無法運作的,所以內顯的部分只有200GE的成績,總幀數分數為1866、FPS則是14,以1920x1080 Full HD模式下,效能品質設定為低的情況,純就內顯還可以運作已經勝過G5400太多,當然如果搭配外接顯卡GT 1030的話,則兩款處理器的表現都可以上FPS 30以上,表現就還勉強可以接受。 在AOTS的測試一樣是G5400無法單獨在內顯模式下運作,這裡可以看到有DirectX 11與DirectX 12、Vulkan等模式,單純以內顯狀態運作下,只有200GE可以執行,而兩款處理器皆搭配GT 1030顯示卡來運作的話,就差不多都有30以上的FPS表現,而且兩者在這部分的效能成績也算不相上下。 DXMD的測試上其實也跟前面幾款遊戲差不多,G5400的內顯一樣不給力,這部分仍舊只有200GE才能運行,透過搭配外接GT 1030的狀況下,DirectX 11的部分兩者差不多,反而在DirectX 12的部分,200GE略勝一籌。 採用FarCry 5這款比較新一點的遊戲大概是這次遊戲測試中的重點,這裡可以看到G5400仍舊是只能搭配GT 1030才能執行測試,而且200GE搭配上GT 1030的表現可以看到稍稍勝過G5400一些些,對於玩家來說,如果選擇採用Athlon 200GE系統的話,搭配外接顯示卡的表現應該會比Pentium G5400要好上一點。 從上面的測試數據應該很容易就能知悉Athlon 200GE的效能表現是如何,套用到其售價就更能體會出這款處理器的超值性有多高。事實上,AMD發布新系列的Athlon版本並不只有200GE這一款而已,做為先發之後,接著還會有220GE與240GE,採用相同架構設計,頻率則會更高,這對玩家來說應該是相當不錯的消息,在面對萬物皆漲的情況下,如何挑選更具性價比的產品就是一項必須要聰明選購的課題,以大多數使用者都是作為日常工作使用的狀態下,Athlon 200GE可以帶給玩家更具實用性與預算內的選擇,當然,如果想要暢遊遊戲世界,那直接挑選一片中高階顯示卡來做搭配是更快速的做法,相對的預算就得往上拉高許多了。 總合來說,Athlon 200GE的確具備相當優異的表現,2C/4T核心所帶來的效能表現與內建顯示核心Vega 3的優勢,也讓許多輕度玩家不須額外再花費一筆費用(GT 1030一片也是要多花2,000元),低功耗設計下,靜音、低瓦數電源供應器,都能符合玩家在預算上的支出,透過Athlon 200GE可以帶給玩家更具CP值的選擇,更多預算可以花在其他有需求的部分,相較於目前Intel對於所有CPU品項的價格調漲,僅售2,099元的200GE,單一顆處理器就抵得上Pentium G5400+NV GT 1030的效能,誰說便宜沒好貨,Athlon 200GE絕對是超越了CP值的入門首選。
-
AMD Radeon Vega行動獨立繪圖卡助力新款MacBook Pro,AMD先進行動繪圖處理器為當今頂尖創意應用程式與遊戲提供卓越視覺效能
AMD(NASDAQ: AMD)今日宣布推出用於新一代筆電的全新AMD Radeon Pro Vega 20與Radeon Pro Vega 16行動繪圖卡,提供高速、強勁且流暢的繪圖效能,將成為Apple 15吋MacBook Pro中的配置選項,並於11月底上市。 AMD RadeonVega行動繪圖卡除了在3D渲染、照片、影片編輯以及其他創意應用程式上提供驚人的效能外,還能在頂級設置下為3A遊戲與電競遊戲中帶來1080p的驚豔遊戲體驗。 新款繪圖處理器採用AMD「Vega」架構,專為提供筆電低溫與靜音的運作而設計。此外,新款處理器採用超薄設計並支援HBM2記憶體(第2代高頻寬記憶體),比傳統基於GDDR5的繪圖處理器更省空間註2。 AMD全球副總裁暨Radeon繪圖技術事業群總經理Scott Herkelman表示,AMD Radeon Vega行動繪圖卡提高了筆電的效能標竿,並帶來了兩全其美的效果:滿足創意應用程式需要的驚人效能,以及為現今頂尖筆電遊戲帶來驚豔的視覺效果和流暢的遊戲體驗。 AMD Radeon Pro Vega 20與Radeon Pro Vega 16繪圖處理器能輕鬆運行現今要求最嚴苛的渲染、遊戲以及編輯等工作負載。新一代「Vega」架構運算單元(nCU)註3和快速堆疊運算(Rapid Packed Math,RPM)帶來了快速且靈活的運算功能,加速3D視覺化等即時繪圖處理的工作負載。 AMD Radeon Pro Vega 20與Radeon Pro Vega 16繪圖卡為15吋MacBook Pro的新配置選項,將於11月底開始供應。
-
12C/24T強大優勢領軍,TR-1920X力抗i9-9900K毫不遜色
先前市場上缺貨缺很大的問題,終於在Intel第9代處理器正式公布之後稍稍得到緩解,但這只是在Intel陣營的部分,如果玩家選擇的是AMD陣營,這缺貨問題應該並不存在,因為AMD目前在台灣的鋪貨狀況完全正常,不只不缺貨、價格還屢屢出現令人驚豔的降價,這一點倒是與Intel價格上揚呈現反差,最近有打算組裝電腦或升級配備的玩家可以多考慮一下目前市場現狀再做決定。 這一次的賣場情報想跟大家聊一下有趣的一件事,最近的處理器市場價格呈現兩極化,Intel陣營不降反升、AMD陣營不升反降,一來一往之下,落差則是變得更大,價格變化其實從網路上的商城報價中可以得窺一二,以主流的Core i5系列中的8500、8600來說,要價8500元、9200元的確不低,隨便搭配個主機板就已經要花掉10幾張藍色小朋友了,雖然比起上個月似乎有些價格穩定且小幅滑落,但是如果相比於之前的價格,其實不知不覺之間已經漲了有一段距離,現在想下手一顆Core i7-8700的話,12,900元就是標準價格了,如果搭機一起買(組裝價)會便宜一些,純粹只想升級的朋友,單買CPU的話可能要多花一點銀子。 那只有Intel第8代處理器的價格才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即便是最新出爐的第9代處理器其實也是一樣的現象,9600K、9700K與9900K這三款版本大概就是9600K較無缺貨狀態,9700K與9900K則是限組裝,否則供貨不足可能無法因應市場需求,除了9600K賣價高達9,490元之外,9700K與9900K的賣價則是高達14,600元與17,600元,比起對手的賣價還要高上一截。 看看AMD的報價可以發現到,Ryzen 5 2600X也才7,490元,比8600、9600K要便宜近2,000元,Ryzen 7 2700X相較於9700K更是差了近4,000元,不只玩家不用另外買散熱風扇、店家還特別強調搭板子再送32G隨身碟,更不用說AMD直接調降Threadripper 1900X與1920X的價格,1900X直接破萬、1920X只要13,290元,真的很殺啊~看看店家特別標上了,搶到來不及進貨,對照9900K的供貨不足狀況,的確是很有趣的事。 有趣的部分還有另一個,拿Core i9-9900K來對比Ryzen 7 2700X到底合不合適?Core i9不是應該對上Threadripper嗎?是啊,Ryzen 7 2700X的對手應該是Core i7-9700K吧,這樣才是同一個定位,否則Core i7-9700K要對比誰?Ryzen 5 2600X還是更低階? 事實上要怎麼比其實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只在於合不合理而已,基準點是甚麼?拿GTX 1080 Ti跟GTX 1050比嗎?還是跟RX580比?如果兩者賣一樣價格,那或許是一種基準點?沒錯,這次的9900K是8C/16T,與2700X在核心數上是一樣的,但是兩者的價格落差高達快7,000元,就算9900K可以小勝2700X,那就事實面來說,這微小的差異卻是要玩家犧牲一片GTX 1060顯示卡來換,相信玩家都知道該怎麼選擇。 從定位上,Core i9的對手是Threadripper,比上剛出爐的Threadripper 2代,2920X目前報價20,690元,比9900K稍貴上3,000元左右,但是核心數高達12C/24T,其實派出前一代1920X來對打就夠了,價格更是大幅調降成13,290元,還比9900K便宜4,000多元,差價拿來補買16GB記憶體或是1TB SSD都還有找了。(事實上現在買Threadripper 2代,店家還直接送一顆價值4,490元的酷碼風扇,等同與9900K在另搭風扇價格差不多,有預算的朋友直接上TR2 2920X更實在) 如果單單只是價格調降要攬客是不夠的,當然還是得實力說話才行,透過先前就已經測試過9900K與1920X的數據來做個比較,就能清楚得知兩者的效能表現,下面就讓我們來對比一下吧! 測試平台基準: 主機板:ASRock Z390 Taichi、ASUS ROG X399 ZENITH EXTREME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16GB (8GB×2)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GB GDDR6(創始版)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 電源供應器:MISTEL Vision MX 850 作業系統:Windows 10專業版 x64 先看規格面的部分,其實可以發現兩者的差異,加上價格因素考量的話,AMD Threadripper 1920X的確具備了極大的誘因。 先看到CPU-Z的Bench,Threadripper 1920X的單核心已經有468.5的成績,雖然還比不上9900K的570.1,但透過12C/24T加持下,多核心的表現高達7428.6分,真的蠻厲害的。 這裡的成績表現與CPU-Z下的Bench測試類似,單核心的表現9900K小贏一籌、但多核心的部分還是1920X較強,畢竟12C/24T的多核心架構是一大優勢。 這裡的數據是越小越好,所以可以看到在32M的模式下,9900K佔優、但1024M模式下就可以看出差異,這算是路遙知馬力嗎?跑久一點,1920X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總體表現的部分,透過PCMark 10可以看到差異,不過這部分雖然有落差,但1920X仍有超過6000以上的分數,畢竟9900K的Boost開到5GHz、而1920X的Boost僅4.0GHz,相信透過1920X的超頻下,兩者的表現應該不會有太大差異才是。 在3DMark方面,Time SPY與Fire Strike的測試下,可以看到兩者除了在Fire Strike單項上面有比較大一些的落差外,其餘Loading較重的測試下,兩者的成績表現原則上差異極小、甚至在Fire Strike Ultra的部分1920X還反而超前9900K,事實上這部分也是可以反觀在下面的遊戲實測上,在標準的Full HD模式下的表現與解析度拉高到4K之後的表現,一但解析度拉高、效能差異就縮小到相當接近的程度,也表示了,對於高效能表現的部分,兩者其實是在伯仲之間。 遊戲部分選了比較新的三款來做測試比較,在FarCry 5上面可以看到如同前面3DMark測試所顯示的狀態,1920x1080的Full HD模式下表現與3840x2160的4K模式下,效能差異在解析度拉高到4K之後達到平衡,同樣達到55 FPS的成績。 刺客教條的新系列奧德賽,這部分的測試可以看到不論是Full HD或是4K模式下,兩者的差異都極小,也顯示雖然運作頻率沒有像9900K拉高到5GHz,也一樣有不弱於對手的表現。 古墓奇兵暗影的測試其實也是差不多的情況,一旦解析度拉高到4K模式時,兩者的差異就變得極不明顯,事實上,高達44 FPS的成績,對於玩家來說已經是可以順暢玩樂的狀態了,而這樣的表現只要透過1920X就能夠輕鬆達到。 想當初,Threadripper 1920X剛推出的報價是799美元,TR二代一推出官方就馬上反應價格,直接調降給消費者,算是相當佛心,現在來看市場上的價格區間,1920X已經擺在與9700K的價位同級、卻又是Core i9的對手情況下,相信對於許多玩家來說,應該是十分心動的,畢竟價差擺在那裡,錢要花在刀口上,不是嗎? 如果沒有效能上的比較或許還會有9900K的迷思,但是透過了實際的數據比較後不難發現,多核心能做的事情可是更多,除了高解析度下的表現更具優異效能外,也證實了玩家如果需要更重Loading的運作狀態,選擇Threadripper 1920X應該會比i9-9900K更能滿足使用需求,如果現階段正想要組裝電腦或升級舊有的PC,或許也可以嘗試體驗一下Threadripper 1920X的12C/24T感受,有興趣玩視窗多開或是多系統的使用者,那1920X就是小神器了,預算充足的話,直接換2代的2920X更不錯,現在買,店家還直接送價值4,490元的風扇,等於i9-9900K加上選購散熱風扇的預算,但是Threadripper 2代的2920X效能更優異,想要擁有與眾不同的強大PC效能表現,相信聰明的消費者一定知道怎麼選擇最正確。
-
AMD第2代Ryzen Threadripper桌上型處理器擴大產品陣容,推動極致運算體驗,售價台幣20,699元起即日上市,Alienware與全球系統整合廠商推出功能強大的遊戲電腦
AMD(NASDAQ:AMD)宣布即日起推出兩款AMD第2代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包括24核心48執行緒的Ryzen Threadripper 2970WX,以及12核心24執行緒的Ryzen Threadripper 2920X。AMD Ryzen Threadripper WX系列擁有領先同級產品的核心數量,專為執行沉重工作負載的生產型消費者量身訂製,帶來領先同級產品的強大運算力;而Ryzen Threadripper X系列則瞄準狂熱級玩家、遊戲玩家以及直播者,提供比上一代更高的基本時脈與超頻時脈,帶來卓越效能呈現華麗流暢的遊戲體驗。 AMD全球資深副總裁暨客戶端運算部門總經理Saeid Moshkelani表示,AMD的領導優勢與創新帶動了高階桌上型與整體PC市場的重大轉型,AMD Ryzen Threadripper系列在這波全球浪潮中扮演核心角色。AMD正在拓展這波熱潮,以台幣20,699元起的價位推出兩款全新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並確保高階桌上型市場拓展至更多的創作者與遊戲玩家身上。 24核心48執行緒的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70WX處理器以及12核心24執行緒的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處理器提供前所未有的多執行緒運算效能,相較Core i9-7960X與Core i7-7820X在多執行緒運算效能上分別高出39%與55%。此外,Ryzen Threadripper 2920X還能同時執行4K遊戲與40,000 Kbps的4K30幀影片編碼,讓玩家在直播遊戲畫面時更加流暢。 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70WX與2920X兩款處理器分別和Core i9-7960X 以及Core i7-7820X處理器相比,除了光線追蹤的速度提高32%,為創作者執行加密運算的速度也加快60%。 專為AMD Ryzen Threadripper WX處理器量身設計的一項關鍵新功能為Dynamic Local Mode(DLM)軟體,此軟體確保需要最多資源的執行緒能被優先分配到具有本地記憶體的核心,藉此發揮最佳應用效能。此功能在搭載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或2970WX的系統*上下載AMD Ryzen Master便會自動設定與運行,使用者完全不必輸入任何設定,Dynamic Local Mode就會自動執行以下功能: 測量運行中執行緒使用CPU的時間 從運行中執行緒排序最嚴苛的運算需求到最低需求 自動將最嚴苛的應用程式執行緒分派到擁有本地記憶體存取的處理器晶粒 加快負載較輕的執行緒,以及各種對延遲敏感的程式,讓它們不會影響到沉重的多執行緒作業效能 一經開啟後,Dynamic Local Mode讓AMD Ryzen Threadripper WX系列CPU在執行特定程式時能額外提升平均15%的效能,其中包括SPECwpc™評測程式,和《絕地求生》、《極地戰嚎5》、以及《異形:孤立》等遊戲。另外AMD還計畫在即將釋出的新版AMD晶片組驅動程式中將Dynamic Local Mode納入為預設套件,開放給更多使用者享受這項功能。 所有AMD第2代Ryzen Threadripper CPU由完整產業體系全力支持,包括眾多新款主機板,而現有X399平台僅須簡單的BIOS升級就能支援,華擎、華碩、技嘉、微星等主機板大廠的新款產品皆已準備搶市。
-
AMD Ryzen Threadripper 2代全系列正式上市,2920X、2950X、2970WX與2990WX開箱與效能實測!
AMD全新的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家族處理器,於2018年8月13日正式公佈,共有四款產品,依序是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2970WX、2950X、2920X。前面兩者WX系列是主打工作站市場,擁有超多的核心數與執行緒,可為複雜又繁重的工作站應用提供絕佳的執行效能。至於後兩者X系列則是主打極致玩家市場,同樣擁有超多核心數,可幫助玩家在玩3A級遊戲中,同時進行視訊編碼與進行串流,讓玩家不管在直播或是進行遠端串流遊戲,都能享有極致的玩樂體驗! 由於AMD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來勢洶洶,在這次「四大天王」處理器中,最高旗艦的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就擁有高達32核心/64執行緒,可說是市面上最多核的怪獸級處理器,把Intel Xeon系列打得不要不要的!有關於本處理器的架構說明,以及效能測試,可參考先前的「」一文,本文不再贅述!以下將著重於這次第二波所發表的2970WX與2920X來做開箱介紹與效能實測! 這次AMD全新的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家族,共有四款產品,型號與規格如下: 這次AMD在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的外盒上面,可說是下了不少工夫。採用長方形的透明壓克力盒,可以從外面很清楚地看到裡面的CPU。要拆之前,必須先將外盒上面的包裝紙與序號貼紙撕開,就可以看到裡面的前蓋開關。將開關往右切換過去,前蓋即可開啟。 裡面就可以看到CPU主體,以及配件盒。CPU主體有保護盒,只要扳開即可取出,而配件盒只要拉開抽屜即可,裡面提供了信仰貼紙、安裝說明、注意事項,以及六角螺絲,與圓形散熱器固定架,讓使用者可以安裝Threadripper處理器專用的水冷散熱器。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的安裝方式其實跟第一代一樣,主機板也可以沿用先前的X399平台來使用,因此無需要更換主機板即可升級至第二代! 有鑑於AMD這次第二波發表的Ryzen Threadripper 2970WX與2920X兩款處理器,效能是如何呢?可說是這次著重的焦點。AMD官方說明是,其Ryzen Threadripper 2970WX的效能比Intel Core i9-7960X快了高達39%,而Ryzen Threadripper 2920X則比Intel Core i7-7820X快了高達55%。此外,2920X可以同時在4K遊戲下運作過程中,同時處理4K@30fps、4Kbps的視訊壓縮,讓玩家們可以很流暢地一邊玩遊戲、一邊進行視訊串流(例如以Steam進行遊戲串流至其他電腦)。 如今在光跡追蹤(Ray-tracing)應用方面,AMD也表示2970WX與2920X在光跡追蹤處理效能,比i9-7960X和i7-7820X個別快了32%與60%的效能,看來這次AMD這兩顆處理器,擁有更好的性價比(兩者價格個別是1299與649美元),讓玩家們在進行超多工處理應用時,可以考慮選擇AMD平台! 由於Ryzen Threadripper擁有的核心數很多,在一些傳統的應用程式或遊戲裡面,多核心反而礙事。因此AMD推出的Ryzen Master軟體中,提供了Creator Mode (全核心開啟),以及Game Mode (即打開傳統相容模式,讓CPU只開啟1/2或1/4的核心數),讓傳統應用程式能夠執行得更快! 此外,這次AMD的新版Ryzen Master v1.5軟體裡面,加入了全新的Dynamic Local Mode (DLM,動態本地模式),這個模式可以搭配2990WX與2970WX使用,自動判斷應用程式對於核心數的需求來進行自動最佳化,以便讓執行效能再往上提升!DLM功能可以: (1) 評量使用中的線程之CPU執行時間 (2) 將使用中的最高到最低要求之線程進行排列 (3) 自動將要求最高之線程遷移到具有本地記憶體來存取的CPU Die上面執行 (4) 可加速輕度線程和延遲敏感的應用程式,而不影響到繁重的多線程任務 簡單來說,DLM模式可以自動判斷各執行緒的負載狀況,來達到執行最佳化的狀態,AMD表示以WX系列處理器搭配DLM模式來執行SPECwpc測試軟體,或者是PUBG(絕地求生)、Far Cry 5 (極地戰嚎5)、Alien: Isolation (異形:孤立)等遊戲中,效能最多可以提升高達15%。因此,AMD也計畫在新推出的AMD晶片組驅動程式中,把DLM功能加進去,這樣就不用另外安裝Ryzen Master工具程式了! 這次AMD終於推出全系列Ryzen Threadripper第二代家族處理器,並可以安裝在AMD X399晶片組之主機板。因此只要您先前已購買一代1950X、1920X或1900X處理器的話,所搭配的X399主機板只要升級BIOS韌體,即可直接安裝第二代的2990WX、2970WX、2950X、2920X。以下廢話不多說,我們就開始進行效能實測。這次我們選擇 處理器: (1) 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 @ 3.0/4.2GHz (Turbo) 32C/64T (2) 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70WX @ 3.0/4.2GHz (Turbo) 24C/48T (3) 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50X @ 3.5/4.4GHz (Turbo) 16C/32T (4) 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 @ 3.5/4.3GHz (Turbo) 12C/24T 主機板:ASRock X399 Taichi BIOS:08/14/2018 P3.30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933 32GB (8GB×4)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GB GDDR6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 電源供應器:MISTEL Vision MX850 作業系統:Windows 10專業版 x64 (1803) 在測試軟體部分,PCDIY!採用各種測試軟體,來測試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的整體效能表現,除了自定的全核開啟模式(Creator Mode)之外,也測試了傳統相容模式(Game Mode)來以1/2或1/4核心數開啟的方式進行測試。另外搭配GeForce RTX 2080顯示卡,來測試各種遊戲,包括Assassin’s Creed Origins (刺客教條:起源)、Deus Ex: Mankind Divided (駭客入侵:人類岐裂)、Far Cry 5 (極地戰嚎5)、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古墓奇兵:暗影)…等遊戲進行測試。測試解析度皆設定在3840x2160 (4K、Ultra HD)等解析度,並在遊戲裡面設定到最佳畫質。 此外,由於VR也是重點,因此這次也透過測試VRMark的3種場景,來看看全新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全系列處理器,搭配高階RTX 2080顯示卡之後,能在效能上提供多少效能加成。以下就是這次的測試結果。 接下來測試3D遊戲,以及VR的部份,這裡的測試我們採用4K解析度(3840x2160),並設定在最高畫質,來讓CPU與GPU的負荷程度達到滿載,以看看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是否能幫遊戲提升更高的FPS率。至於VRMark部份,我們也選擇測試3種不同負荷的場景,來看看這次發表Ryzen Threadripper 2970WX與2920X的表現如何。 透過這次測試,可以了解到AMD最新的Ryzen Threadripper第2代家族處理器,以更多的核心數、執行緒,來滿足更多工的執行項目,讓電腦可以一次處理更多的任務,以提早完成工作。 在效能表現部份,大多數只要有針對CPU多核心最佳化的應用程式,在更多核心處理器的表現上就非常卓越。至於有些程式或遊戲一開始就是針對顯示卡做最佳化,如此一來,更多核心數的處理器就不一定能發揮應有戰力。倒是若一邊執行遊戲,一邊進行其他任務(例如視訊壓縮、解碼、串流部份),此時更多核心處理器,就能發揮更多戰力! 也就是說,Ryzen Threadripper 二代處理器,在執行單一程式進行密集運算時,4顆的表現都會非常接近,除非您執行多工任務,更高等級的WX處理器才會逐漸展現其優異的效能表現。例如可以執行VM應用,多開幾個VM來安裝Guest OS,就能同時執行而不Lag。又或者可以執行像是Android模擬器,來執行多開,讓每個副本都能順利執行,此時越高核心數的處理器,就越能發揮其優勢,提供絕佳的多工應用執行效果,帶給使用者流暢的使用體驗! 總之,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WX、2970WX、2950X、2920X,以超多核心數與執行緒,開啟桌上型電腦、工作站電腦多工處理的應用新世界,讓電腦不再只能處理單一任務,賦予玩家可以同時執行許多繁重的應用程式,來更快速完成工作,或者在玩樂時還可以進行其他任務,打開電腦的多功能應用。因此,Ryzen Threadripper絕對是創作者的利器,更是玩家們的終極多工神器,帶領使用者進入多工應用的世界!值得追求效能至上、預算充足玩家們進場選購! 廠商:AMD 官網: (1)
-
AMD與Oracle聯手推出搭載AMD EPYC處理器的雲端方案,採用AMD EPYC的方案為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客戶提供頂尖性價比優勢
AMD(NASDAQ:AMD)今日於Oracle OpenWorld 2018大會上,宣布推出首款搭載AMD EPYC處理器的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實例(Instance)。Oracle將成為配備AMD EPYC處理器註1裸機(Bare Metal)版本的最大公有雲供應商。搭載AMD EPYC處理器的「E」系列將成為裸機的主力方案,其中「Standard E2」為此系列中首款推出的Instance,即日起開始供應。憑藉每小時0.03美元的成本,新款AMD EPYC Instance比競爭對手平均每核心成本低達66%註2,成本效益遠高於任何公有雲Instance。 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軟體開發部資深副總裁Clay Magouyrk表示,Oracle藉由推出AMD Instance,再次展現Oracle致力為客戶提供最高價值與效能。AMD EPYC平台註3透過每秒超過269 GB的表現,提供公有雲Instance中最高的記憶體頻寬。這些成本優勢加上效能的提升,將協助客戶在轉移至雲端環境時發揮最大成本效益。 除了裸機方案外,今日亦同步推出單核心、雙核心、4核心以及8核心版本的虛擬機器資源配置(VM Shapes)。新方案發揮AMD EPYC處理器領先業界核心數量、記憶體頻寬、I/O功能註4、5、6以及高安全性等方面的優勢。除了適合運行通用雲端運算工作負載外,新方案也支援各種Oracle應用程式。 AMD全球資深副總裁暨資料中心與嵌入式解決方案事業群總經理Forrest Norrod表示,AMD很高興Oracle推出採用AMD EPYC處理器的雲端方案。EPYC處理器提供更多核心、更高記憶體頻寬以及卓越的穩定度,協助降低雲端部署的總體擁有成本註2,完美地滿足Oracle客戶在雲端環境中運行商業應用的需要,而我們與Oracle的合作也突顯EPYC獨特的設計帶給雲端客戶頂尖的性價比優勢。 憑藉著每伺服器搭載64核心以及比同級x86 Instance註4多出高達33%的記憶體通道,Standard E2 Instance適用於執行需要更多核心以及更高記憶體頻寬的資料分析工作負載。在Hadoop產業體系中,AMD已和許多領導供應商包括Cloudera、Hortonworks、MapR以及Transwarp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在完整的10TB Terasort測試中,AMD Instance比其他x86 Instance每個Terasort的成本節省高達40%註7。 在異質化高效能運算方面,EPYC Instance更高的記憶體頻寬適合用在氣象模型分析、計量流體動力學(CFD)、飛機與汽車製造模擬與撞擊分析、以及油氣探勘等使用情境。在4節點上進行有翼飛機的14M cell Fluent CFD模擬,搭載EPYC處理器的Instance不僅降低高達30%的總成本,也縮短了整體執行時間註7。 新款Intance今日將在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美國東部阿什本地區供應,預計10月底在倫敦上市,美國與歐洲其他地區則會在年底前開始提供服務。
-
「9」太貴買不起、正是換平台的好時機,同級價差最高3,800元
隨著Intel第9代處理器的正式解禁,總算開始在市場上開賣,雖然官方先前就已經一直強調無缺貨問題,不過正適逢開賣之初,店家的到貨量似乎並沒那麼大,在暫時數量有限的情況下,「惜售」問題似乎又要浮上檯面;面對這樣的狀況下,玩家在這段時間的零組件選購上,又應該要怎樣的心理準備與預期計畫呢?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吧! 隨著新晶片組Z390正式推出,對應的第9代處理器也同步登場,在前幾天NDA已經全面解禁的情況下,現在可以從市場上的賣場、店家以及網路商城等各銷售管道中,看到各大主機板廠商推出的多款新版本上市,價位也從低到高、任君選擇。 先前價格居高不下的記憶體終於也比較能入手了,以大家熟悉的金士頓報價來看,4GB DDR4-2400也降到1,000元以內,8GB DDR4-2666也降到了1,900元,這個跌勢還在繼續,不急著升級的朋友可以再等等;而SSD的價格更是犀利,120GB SATA3已經跌破700元大關,甚至大容量960GB(1TB)版本也陸續有廠商加入3000俱樂部,這些賣場價格趨勢對於玩家來說似乎是個好消息,因為代表著組裝電腦的價格又可以向下修正,在薪水不漲的年代,省一塊、是一塊。 相較於其他零組件的報價穩定情況,如機殼、電源供應器、鍵盤滑鼠等,前面提到的記憶體可望持續向下微調,算是好消息之一,另一項SSD的持續探底,可預期的,大容量版本全面變成主流標配應該不是問題,這對於現在動輒數十GB的遊戲來說,沒有個500GB以上的SSD容量,其實裝沒幾個遊戲就滿了,要回到把遊戲安裝在傳統硬碟的時代嗎?我相信各位玩家一定是不肯的,因為太慢了啊! 隨著SSD降價趨勢應該還會持續的情況下,轉向採用PCIe規格的M.2介面也是現在組裝電腦或升級的重要考慮點,同樣的,M.2 SSD一樣在降價,而且降的明顯、有感覺,動輒2500/1000 MB/s讀寫速度的等級,現在買電腦怎麼可以不納入必要配備呢! 好吧,那這些零組件都在降價,為什麼組個電腦還是那麼貴?升級還沒辦法單買、還要搭機才願意賣?啥情況! 先前的賣場情報採購文章中,也有提到Intel第8代處理器缺貨的事情,不過,官方說沒這回事!(哈哈,提到缺貨這個敏感字眼,讓小編的壓力山大)以目前的供貨狀態似乎有好一些,看看PCHome、原價屋、Autobuy、欣亞3C、順發的網路商城,應該可以發現現在買8代處理器的「限組裝」、「搭機價」選項有比較少了,但是看看價格,也比原本一開始的8代處理器報價要貴上一大截,Core i7-8700K要賣到13,700元,如果不是因為缺貨導致價格攀升,那一定是匯差造成的,一定是,呵。(握拳)~(明明千顆報價是在359~370美元) 那8代總算不「太」缺貨的情況下,新出爐的9代處理器呢?這裡就不以小編個人主觀來說,讓各賣場來說話比較客觀;看看PCHome跟順發3C的網路商城,嘿嘿,還沒上架!原價屋呢,有貨,但是只有2款型號,分別是9600K與9700K,頂規的9900K目前沒貨,沒看到都說了「抱歉」嗎!不過其中的9700K則是限裝機才能購買,看來應該是到貨量有限所以採取了一些限制,至於賣價方面,9600K賣價9,490元、9700K為14,600元,抱歉沒到貨的9900K則是標價17,600元。 Autobuy的報價其實也差不多,同樣的在網路商城上面只看到貼出了2款版本–9600K、9700K,分別報價為9,450、14,800元,不過都有限「搭機」,至少要搭配主機板貨顯示卡、還要買硬碟或SSD才行,賣場「惜售」的情況還是存在,應該是初期的到貨量還沒有辦法應付市場需求所致,這部分可能只能等待時間過去、供貨量能夠真正持穩才會解決。 欣亞3C其實也是類似,9600K沒有特別限制組裝價,但是9700K就有限制囉!至於9900K呢?對不起、補貨中,看來大家的9900K都沒貨,想買,排隊等下一波吧! 很奇怪,明明千顆報價才多少,一換算台幣開賣硬生生貴上一截,而且還不是一開始就賣這個價格,是先前買不到之後才逐步調漲的(溫水煮青蛙),這該怪誰?看表就知道,依照Intel官方的價格查詢得到的數字,對照一下目前的市售價,不難發現差距有多大,還記得Pentium G5400剛開賣的價格才2,000出頭,一晃眼間就已經變成2,700元(其實上周更貴),這裡的匯率換算以現行的約31來計算,如果是之前約30的匯率來看,差更多,隨便算都是20%起跳的漲幅。 對照同級的AMD處理器可以發現到價格大概從一而來、始終如一,這應該歸功於代理商的價格調控把關的很嚴格,而且在供貨方面也相對穩定,這部分可以從最近市場上組裝電腦有許多玩家選擇採用AMD平台看出端倪,如果不想繼續當冤大頭,轉換陣營是個可以考慮的方式。 看看2700X的報價,10,799的價位相較於9700K來說,算是節省了3,800元,可以多買一顆960GB(1TB)的SSD、或是16GB DDR4記憶體、甚至是一張GTX 1050顯示卡了,更何況2700X還附贈一顆RGB風扇,9700K的風扇可得玩家自己另外挑腰包,這樣還沒差嗎?相信應該是差很大吧!(而且2700X是8C/16T,9700K則是8C/8T) 那如果不挑9代,用8代呢?8700K的價格也比2700X貴了2,900元,一樣沒附風扇;而且,看看原價屋的最新報價,甚至AMD Threadripper 1920X人家漲價他降價回饋,12C/24T架構才賣13,290元,不僅比9700K還要便宜1,310、比同定位的9900K報價更低4,310元,多核威力相信體驗一次就會愛上。 這裡若更進一步地來看,從前面的表就可以知道,落差不僅僅只在2700X上面,中階定位的部分則是9600K、8600以及8400這三款,分別對應了2600X、2600以及2400G,9600K與8600的價格幾乎差不多,落在9,500元這個價位,與2600X、2600差距約2,200與3,100元左右,怎麼看都是AMD Ryzen比較超值。而入門款的2400G、2200G也不差,對上8400、8100算是遊刃有餘(這個之前站上有測試過比較),以目前報價差距各約3,300、1,200元的情況下,選擇Ryzen 5 2400G有夠划算。 10月份以來,大概市場呈現一種等待8代處理器供貨多一點、等待9代處理器趕快推出的低壓氣氛,偏偏其他的零組件價格一直下調,而且令人期待的NVIDIA GeForce RTX系列也陸續出爐,連帶的影響了現有GeForce GTX 1000系列的顯示卡開始向下修正,對於玩家來說正是組電腦的好時機,但時機雖好、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土豪的實力,聰明選購一向是下手花錢的不二法門,在面對組電腦或升級電腦又慢慢地回到消費者有利的狀態下,怎麼選才是把錢花在刀口上的最佳方式,不用說也知道,玩家們、該轉台了。
最多人點閱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不讓Z490專美於前、Intel 400系列入門選項,BIOSTAR RACING B460GTQ主機板開箱
- 洋垃圾戰神,5999元買14核心28執行緒Xeon E5-2683v3神器級處理器!
- SUPERMICRO SUPERO M12SWA-TF伺服器主機板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實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為究極效能而生!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搭載USB 3.2 Gen 2x2和2.5GbE LAN、入門玩家最佳選擇,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
- 太極撥10核、「十力」不容小覷,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效能測試
- Intel Pentium G4400實測開箱,「非K超頻」3.3GHz狂飆4.4GHz!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